- 首页 >
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?
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?
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和磁场相互作用,通过控制定子绕组的通断顺序,使转子按固定角度(步距角)分步转动,实现电脉冲信号到机械位移的确转换。其核心机制可拆解为以下几个关键过程:
磁场生成与磁极作用
定子绕组通入电流后,会产生交变磁场,使定子齿形成 N 极或 S 极。转子(永磁式、反应式或混合式)会依据 “同性相斥、异性相吸” 的原理,被定子磁场吸引而转动。例如,永磁式转子的磁极会与定子通电后产生的相反磁极对齐,形成稳定平衡状态。
分步转动的实现
定子绕组按特定相序(如 A→B→C→A 或双相励磁)依次通电,每次切换通电绕组时,定子磁场的极性和位置会发生变化,导致转子受到新的磁力牵引,向新的平衡位置转动一个固定角度(步距角,常见 1.8°、0.9° 等)。
举例来说,四相步进电机每切换一相通电,转子转动 1.8°;若采用 “半步驱动”(相邻两相同时通电),步距角可减半(如 0.9°),提高控制精度。
脉冲信号的转化
外部控制器输出的电脉冲信号决定绕组的通断频率和顺序:脉冲频率越高,绕组切换速度越快,转子转动速度越高;脉冲数量则对应转子转动的总角度(如 100 个脉冲对应 1.8°×100=180° 转动)。
自锁特性
当绕组停止通电时,定子磁场消失,但部分类型(如混合式)转子因永磁体或磁阻效应会保持当前位置,具备 “断电自锁” 能力,无需额外能耗即可维持定位,这一特性在精密定位场景(如 3D 打印机喷头、数控机床工作台)中尤为重要。
简言之,步进电机通过 “脉冲控制→绕组换相→磁场变化→转子步进” 的闭环逻辑,实现了无反馈情况下的高精度定位,其转速与脉冲频率成正比,转角与脉冲数量成正比,这一特性使其成为自动化设备中控制位移的核心部件。